五年,乘西部大开发之风,扶摇而上;借绿色经济之效,物阜民康;怀执政为民之心,和谐家园又展新貌。“十一五”期间,在师宗这方沃土之上,改革很多,亮点纷呈,在老百姓眼里,这五年的变化更是格外耀目。
“十一五”期间,师宗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着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煤化工、建材、电力、冶金机械、烤烟、特色农产品加工、林业七大产业,着力建设更加开放的绿色师宗、富裕师宗、和谐师宗,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推进。
综合实力提升快
记者了解到,2010年师宗县预计可完成生产总值50.03亿元,年均增长12.8%;人均GDP达12756元,年均递增13.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年均增长8.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亿元,年均增长14.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亿元,年均增长15.2%。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县可完成生产总值191.16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3倍。经济总量扩张速度的不断加快,带动着经济实力也连年跃上新台阶。
2010年,师宗县预计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8亿元,年均递增18.3%。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96倍。预计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45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递增19.6%。
与此同时,“十一五”期间,全县的投资消费也实现成倍增长。预计2010年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5亿元,是2005年的2.63倍,年均递增21.3%;“十一五”期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9亿元,比“十五”期间增加101.9亿元。特别是一批大项目的引进,促进了全县投资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资120亿元,共征集项目215个,储备项目175个。此外,预计到2010年底全县可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亿元,是2005年的1.54倍。
经济发展质量好
“农业稳县、工业强县、三产活县”,以资源为纽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师宗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县的产业发展思路分不开。
“十一五”期间,师宗县按照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要求,依托全县特有的区位、气候等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步伐,狠抓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引进发展工作,在全县形成了以粮、烟、油为基础,林业、畜牧业、中药材为新兴产业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格局得到巩固和提升。尤其在林业的发展上,加快培育100万亩以上杉木为主的商品林基地和30万亩优质泡核桃基地,着力抓好30万亩油茶种植和1000万株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工作,全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木材生产、加工、交易基地,扎实抓好中低产林改造,林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速度明显加快。
数据显示,预计到2010年末,全县可完成农业生产总值27.86亿元,是2005年的2.66倍。随着烤烟、畜牧、蔬菜、林业、花卉等产业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路子越走越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预计“十一五”期间可完成农业生产总值101.6亿元。
工业方面,2010年预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3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45.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72倍。
“十一五”期间,师宗县坚持循环经济的理念,不断挖掘发展潜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充分依托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一园两片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师宗县还立足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嫁接改造,工业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目前已形成以煤焦化为主导,电力、建筑建材、冶金、农产品深加工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框架。
通过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着力优化投资环境,全力挖掘县内、县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两翼联动战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5年来,全县累计接待来自国内外考察洽谈项目的客商410余户。开工建设了包括昆钢嘉华水泥项目、凤凰谷水电站建设项目、师宗98万吨/年煤焦化及化工深加工项目、师宗木材加工项目、年产60万吨镍合金项目、年产10万方密度板生产项目等在内的数十个重大项目,为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直接有效的带动作用。
“旅游业兴旺,商贸服务业红火,集贸批发市场、专卖店、专业批发市场、百货超市等商贸设施不断完善,‘万村千乡’、‘家电下乡’等工程顺利实施,初步建起了‘乡镇有中心店、村组有农家店、县城有配送中心’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区域中心镇为依托的小商品、农产品、建材和配套的物流市场体系。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这是5年来师宗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
“十一五”期间,师宗县以“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思维,扎实开展旅游“二次创业”,加大旅游开发力度,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文化档次,实施旅游国债资金项目,强化旅游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凤凰谷申报国家4A级风景区工作,着力打响“生命神秘之旅”主题品牌,不断加强五龙旅游小镇、凤凰谷、菌子山等景区景点设施。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了全县房地产、商贸、餐饮、娱乐、运输加工等行业,目前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龙头的完备市场网络,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档次不断提升。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3亿元,年均递增15.2%。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6.8万人次,是2005年的2.3倍;完成旅游综合收入3.3亿元,是2005年的3倍。同时,房地产、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贸流通等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业同步发展。
经济总量成倍增长、投资消费成倍增长、主导产业成倍增长、财经实力成倍增长;在创新求特色,务实谋发展的思路指引下,在“十一五”即将收官之际,师宗以“四个成倍增长”的数据,交出了一份“综合实力提升快,经济发展质量好”的优秀成绩单。
基础设施投入大
“十一五”期间,师宗县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保障,着力推进设施现代化进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了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基础建设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有效推进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以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城镇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县范围打通了区域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运输通道;此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建立了完善的政务服务体系和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为信息安全构筑了屏障。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县交通建设完成投资16亿元,改造了324国道、师弥线、捏者线、师腊线,预计2010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可达221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7公里;新建凤凰谷水电站、黑尔电站,完成了摩西河水库新建、东风水库改扩建等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规划建设43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引进各类项目42个,累计完成投资85.8亿元,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进步。
城乡面貌换新颜
师宗县高良乡新安村是一个瑶族自然村,全村共有153户瑶族群众,站在乡村公路边只见半山上,绿树掩映下一栋栋色彩明亮的“小洋楼”格外耀眼,这就是今天的新安“别墅村”。高良乡党委书记伏品文告诉记者,通过发展特色种植业、林业和林业资源等特色产业,新安的农户家家都迈入了小康,现在全村90%以上的人家都盖起了小洋楼,有的还买了私家车。
记者来到李兴文老人家时,他正在摆弄着院里的花草。他告诉记者,家里一共有6口人,种着6亩水稻、3亩玉米,每年能收入1万多元,薏仁、生姜、反季节蔬菜一共可以卖两万多元,加上儿子、儿媳妇在外打工的收入、养猪的收入,平均下来每年的收入可达五六万元。家里还有50多亩树,成材之后按照目前的价格可以卖到约48万元。
在新安村像李兴文家这种生活条件的比比皆是,在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间,绿草如荫、鲜花似锦。李兴文老人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总想着山里人能吃饱饭就是最好的事了,以前只在电视里看过城里人说的“别墅”,如今自己山里人也住上了,党和政府帮山里人把美梦变成真了。
坝林村是高良乡最偏僻的一个村委会,距离乡政府有2个多小时的车程,过去村里的很多老人连乡政府都没到过,如今这里却变成了全县闻名的富裕村,这个村有700多户人家,9万多亩林地,每家至少都有100亩以上的林地。师宗县林业局局长钟楠告诉记者,这个村的农户靠卖木材最多的每户可以收入近300万元,加上发展林下资源,收入非常可观。今天的坝林村很多家庭都住上了新楼房,开上了私家车。坝林的村民说,今天的偏僻乡村再也不是过去的穷乡僻壤,生活富裕、环境优美,这样的绿色生态生活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呢。
据统计,2010年,师宗县贫困人口为6.78万,比2005年减少6.81万。“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通过实施“866”、“整乡推进”、小康示范村建设等扶贫开发工程,使74个村委会549个自然村受益,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一手抓乡村富裕,一手促城市繁荣。在城镇规划建设方面,“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投入城镇建设资金20亿元,完成了2个公园、6条城镇主干道及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项目建设,启动了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房地产项目,城区面积不断扩大,城镇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从2006年起,县委、县政府确立了“建设新城区,新区展新貌;改造老城区,老城换新颜”的城市规划方针。采取控制性建设措施,让部分老城区在规划控制范围内自主更新,部分老城区采用整体搬迁建设的方式更新,盘活了一批闲置土地资产,改造成商住小区。同时,对过去人流物流集中,车行道狭窄的老城区街道全部进行彻底改造。昔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层泥”的老街如今“三线”入地,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
在新城区,记者看到,60米宽的凤凰大道和通源大街与50米宽的文笔大道和36米宽的丹溪大街,相互交叉,呈“井”字型分布,构成了新城区的景观大道,内嵌一个在建的占地6.5万平方米的水体主题公园凤泉公园,还有已投入使用的占地4.6万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师宗广场和集阅览、会展、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占地1.2万平方米的师宗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整个城区规划得井然有序,服务设施十分完备。
师宗县建设局局长王吉祥介绍,预计2010年底县城区域面积可达1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3.4万、城镇化率30%,分别是2005年的1.82倍、1.86倍和1.58倍。县城城市绿化覆盖总面积达3.46万平方公里,城市绿地率33.5%,绿化覆盖率达36%。全县基本形成了林中有城、城中有林,群山绿水环绕,绿树鲜花掩映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
傍晚时分,县城中心区的通源公园里集聚了很多散步、健身的群众,这里一群和着乐器练歌的,那边一群跟着老师跳舞的,还有练太极的、打球的……“以前忙工作、干家务,哪知道什么锻炼啊,现在好了,有了现成的场地,小县城里的人们也懂得追求生活品质了。”正在练习柔力球的周大妈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和谐美景入画来
“娃娃上学不发愁,得了大病不用等,60岁的老人有了‘养老本’。”随着教育布局调整、合作医疗、新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以往群众最为关注的教育资源不平衡、看病贵、养老难这三大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
目前,师宗县投资1亿元实施的改造面积8万余平方米的校舍安全工程,一期已经完工,二期正加紧推进;投资3500余万元建设的文化场馆,目前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体育场已基本完工;投资近1亿元建设的县人民医院,目前已完成投资670万元。
2010年,师宗县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走在了全省的前列。根据试点办法,全县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且具有当地户口的农村居民,均可自愿在户籍所在地的乡镇参加新农保,而在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农村老年居民,不用交费就可以按月领取55元的基础养老金。师宗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丽华告诉记者,刚开始向群众介绍时,大多数人都抱着怀疑的态度,“咱当了一辈子的泥腿子,也能领养老金?”老百姓觉得这有些不可思议,直到工作人员把工作做到家门口,帮他们把手续都办好了,大家不禁欣喜万分地感叹:“天上还真能掉馅饼呢,农村老人也发了‘养老本’”。
事实上,在健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探索,师宗县走在全省前列的并不只这一件。2007年7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当时全省的标准是每人每月补助50元,而在师宗当地政府从2007年1月1日起就开始试行低保,并自筹资金把补贴标准定到每人每月70元。此外,农村独子费的发放,同样于2007年1月在全省率先开始实行。
师宗县委书记王建忠、县长徐宏波经常说这样一句话:“‘苦钱’最终是用来改善民生。”在他们看来社会和谐既是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也是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意、凝聚民心,真正做到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才能扎实推进和谐师宗的建设。“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是当地各级领导的职责和使命。
为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十一五”期间,师宗县不断加强对新形势下各类突发事件的研究,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颇具创造性地采用以案定补等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初冬的一个傍晚,师宗县城郊外的海晏村村头熙熙攘攘,靠着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村民们像往常一样齐集到井边清洗准备第二天拉到市场去出售的蔬菜,一边清洗还一边讨论着各家的生意经,不时响起一阵欢笑声。不远处的万亩沼泽地里,青青的水草随风摇曳,水面上一群嬉戏的鸭子荡起粼粼波光。更远的地方,由农业部批准立项的“农业部标准蔬菜园”里,不断闪现着已经变身“现代农场主”的农民们忙碌的身影。民富人安乐,落日的余晖下,这一幅诗意和谐的美景渐渐定格。
新的思路,铸就新的辉煌。工业经济不断攀高、农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商贸旅游活力持续增强,初冬的师宗,处处展现着春华秋实、文明进步的壮美,跃动起绿色富裕和谐的强音。
文章来自:
杭州货运,杭州物流-杭州创顺达物流有限公司,www.hz565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