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河高架路旁的棚户区改造后,高楼拔地而起。“十二五”期间,宝华官扎营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将加快改造,建起新型住宅区、商务办公区和城市综合体,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陈长礼 摄)
核心提示
“十二五”,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摆在济南面前:
随着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推进实施,济南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突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等展开大规模建设,将济南竞争力提升至国家层面;京沪高铁等一批重大设施建设,推动济南进入高铁时代;十艺节、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功能。
济南将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
济南可以自豪地说,“十一五”期间,是全市经济发展质量最好、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带着对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济南,驶入“十二五”开局之年。
在刚刚结束的全市经济工作会上,这样的发展思路振奋着每一个济南人 按照“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富民惠民四大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济南、魅力济南、宜居济南建设,着力在培育主导产业、加快城市建设、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进展。“十二五”,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正摆在济南面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贯穿“十二五”规划的关键词,并将围绕扩大内需、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加大政策推进力度,有利于济南的加快发展转型;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的推进实施,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济南作为中心城市的优势更加突出;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展开大规模建设,已将济南竞争力提升至国家层面;
京沪高速铁路、济南都市圈城际铁路等一批重大设施建设,推动济南进入高铁时代,显著提升城市的规模和实力,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2015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济南举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扩大城市知名度,加快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
……
济南,无疑站上了发展的高平台。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突出特色科学发展,济南“十二五”发展深度挖掘潜力: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优化提升老城区,加快建设三大新区,积极推进北跨发展,推进16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
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信息服务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商务会展中心,培育新信息产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新医药及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汽车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机械装备业三大主导产业;
提升城市功能形象,强化济南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高供电、燃气等公用设施保障能力,突出“泉城”、“历史文化名城”两大名片,着力打造“山、泉、湖、河、城”有机融合的山水园林城市和特色魅力城市;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新农村建设“七大工程”,优化城镇发展格局,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保护发展南部山区,推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联动发展;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与一个个机遇全面对接,创新特色,济南科学发展正迸发出无限的活力与潜力。
“创新济南”
建成国家创新体系主力军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加快发展转型、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主要因素。
今天的济南,已经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这些含金量极高的重大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济南发挥科教人才和省会综合优势。借助“国家级名片”,济南将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代表了国家创新体系最高水平,标志着济南市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按照规划,到2015年,基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以上。
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获批,标志着济南市将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主力军,将辐射带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乃至全省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十二五”期间,济南将加快发展新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五个特色优势产业,着重在资金、土地、规划、人才等方面取得突破。
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中国软件名城,济南有太多的优势:软件企业已超过1000家,其中有5家被认定为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9家成功上市,7家跻身2010年全国软件百强行列,浪潮、中创再次入围“2010中国自主品牌软件产品十强”,自主品牌软件产品上榜企业数量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济南是工信部要考察挂牌‘中国软件名城’的第二个城市,软件业发展在国家的地位可见一斑。
根据相关规划,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
全市软件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软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
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济南的又一大历史机遇。根据改革试点方案,全市将着力构建“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中心,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集聚地和中国软件名城;形成国内重要物流枢纽和节点城市之一;形成区域性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的主要集聚地;形成全省商品展示、博览、销售中心以及国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区域服务功能。
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达到24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3%以上,服务业产业素质明显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能达到35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方式先进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将超过59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建成环渤海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城市化济南”
勾画泉城美好未来
济南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是实施新型城市化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济南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十二五”将会迎来城市面貌的巨变。
“三大新区”是济南城市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近两年,国内外知名的产业巨头纷纷在三大新区安营扎寨,经过几年的建设周期后,这些地区的面貌将焕然一新。
在老城区,经四路“金街”成色初显,“城市中心”日渐清晰;泉城路已是济南最为繁华的商业街,汇集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普利门300米超高层建筑正在紧张建设中,将成为集写字楼、商场、酒店、公寓等于一体的大型商业商务综合体;总面积180万平方米的大连万达广场商业部分已开业,5A级写字楼、超五星级酒店大大提升济南城市形象;大观园东片区定位于金融商务中心区,将建设超高层的济南新地标,打造全省城市综合体样板;大观园以西也将立足老商埠区的历史遗存、建筑风情、商业文化,规划打造“老商埠、新天地”。
老城区,将以释放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形象为目标,推进古城区、商埠区、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洪楼商贸区、二环东路金融商务区、纬十二路、兴隆片区、九曲片区等重点片区的规划建设,突出总部经济功能,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金融商务、文化旅游和现代商贸等产业。
同时,宝华官扎营片区、后屯苗圃片区等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将加快改造,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推动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西部新区,将依托高铁枢纽、文化教育资源和生态湿地优势,打造高端服务业集聚新高地和济南经济增长新引擎,其中西客站片区将重点搞好省会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商务中心等建设,强化交易、展览、文化、总部等功能,打造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
东部新区,以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打造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军地区。
滨河新区,结合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着力构建小清河生态发展轴,加快推进北湖城市副中心和济泺路、华山、新东站、美里湖四大片区开发建设,形成“一轴、一心、四区”开发格局,打造新的城市发展带、景观旅游带、生活休闲带。
济南要塑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形象,必须要推动城市综合体和城市生命体“两体”结合,做强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质。
万达广场让济南市民认识到城市综合体的魅力所在,今后几年我市确定推进的16个城市综合体都将陆续登场,为提升城市功能、优化空间形态、繁荣城区经济提供强大载体。
泉城路商业中心区、奥体文博中心区、唐冶新区中心区、大学科技园中心区、华山片区、泺口地区等城市综合体不仅功能复合、空间集约、设施先进,而且都突出产业发展和多业态联动,将成为代表济南形象的地标性建筑。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也是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推进产业、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向县域转移延伸,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此外,随着黄河交通的改善和龙湖片区的规划建设,北跨也将取得积极进展。
“现代济南”
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理念在济南已深入人心。“十二五”期间,围绕把服务业打造成我市的首位经济,全市将建设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五大中心,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建设全国性信息服务中心,突出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动漫游戏等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市软件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17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
建设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逐步把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济南的支柱产业,形成立足山东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物流中心城市。力争到2015年,物流业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活跃资本市场,增强集聚辐射功能,力争到201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到530亿元,年均增长15%;
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打造现代文化品牌,构建大旅游格局,努力将济南建设成为繁荣、活跃、辐射力强的创意思想策源中心、文化精品输出基地,以及独具魅力的“泉水之都”。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700亿元,年均增长20%;
建设区域性商务会展中心,立足于服务和支持区域经济建设,将济南建成规范有序、辐射力强的现代化商务服务中心、区域性消费中心和会展名城。力争到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00亿元,会展业及相关收入达到240亿元。
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离不开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培育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也日渐清晰
新信息产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相关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产业,做大做强高端软件、集成电路等核心基础产业;
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和优势企业,建设以生物医药为重点,生物农业、生物制造协调发展的新医药及生物产业基地;
高端装备制造业,通过研究现代设计技术、先进加工技术、先进制造模式等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升级。
“中心济南”
构建一小时生活圈
西客站片区预留地铁通道、二环西路高架开始招标等新闻,让济南市民对未来交通发展充满期待。“十二五”期间,济南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将进一步强化。1月7日召开的全市发展改革会议提出,济南将继续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前期工作,编制完成线网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配套规划,按程序上报省和国务院。同时,继续加快市内交通网络建设,实施二环西路高架、北园大街西延等市内道路建设改造,进一步完善公交线网和公交枢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努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山东省委九届十次会议曾强调,将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省发改委也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列为“十二五”重大战略。济南将进一步加强与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等周边城市的交流合作,加快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研究,做好石济客运专线公铁两用桥等跨黄河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一小时生活圈。
所谓城市群经济圈,是指由若干个大城市或超大城市为核心,与邻近的一批卫星城市,连同这些城市覆盖的范围,构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城市群体,同时也是人口和产业的密集区。加紧构筑都市经济圈,不仅有助于提高济南市的城市综合实力,而且对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十二五”期间给济南带来最直接影响的,恐怕还是京沪高铁的开通。
据悉,今年6月中旬京沪高铁即将试运行,济南发展也进入“高铁时代”。据初步研究预测,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能够使沿线地区GDP增长率提高19%到21%左右。正是看好了京沪高铁未来美好的前景,在京沪高铁立项之后,沿线城市就开始了新一轮竞争发展的角力。在高铁经济所带来的区域化、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的形势下,济南已开始研究如何实现自身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战略,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有关人士认为,因为交流成本降低,京沪高铁可能把京沪两大经济圈和沿线城市的人才、公共设施、能源、科技、文化、信息等优势资源变成横向、廉价、高效的公共资源,这对济南发展是个绝好机会。
“文化济南”
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10年底,济南获评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十佳旅游城市,让人看到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底蕴影响力正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济南的文化魅力影响还将更加深远。
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将有突破。
全市将加快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华山历史文化公园、兴隆文化片区、北湖文化片区等新城市文化空间的开发,改造提升芙蓉街历史文化街区、商埠区、英雄山文化市场等现有文化产业(街)区,培育一批具有孵化器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创意产业园、动漫产业基地等。
即将举办的第10届中国艺术节和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将成为济南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目前,一大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在西客站片区规划建设,包括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大剧院在内的济南文化中心,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2012年底前就可基本建成。与此配套的是,各县(市)区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也将逐步完善。
随着护城河的通航和泉水浴场的建成,突出泉水文化特色、构建大旅游格局或将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后全市将深度整合泉水、文化、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构建泉水文化核心旅游区、黄河旅游发展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南部生态旅游区、西南部宗教文化旅游区、北部温泉休闲旅游区“一核一带四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格局,建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旅游集散地和旅游客源地。
刚刚结束的“游七十二名泉赢大奖”活动,就是济南对传统泉水旅游的全新包装策划,活动以70万元的奖金投入,取得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宣传效果。同时,这次活动改变以往注重个别泉水景观的宣传策略,以游遍七十二名泉为活动主题,推出船游泉城、步游泉城、车游泉城等,引导游客关注泉城游。
此外,打造济南都市圈旅游合作平台也提上日程,通过加快周边城市间的旅游设施建设,优化整合都市圈旅游线路,探索使用“一卡通”,推进旅游市场一体化,形成以济南为中心的都市圈旅游网络。
“统筹济南”
新农村建设再发力
“十一五”期间,“十大行动”建设出一个焕然一新的新农村;
“十二五”期间,“七大工程”又将描绘出一个统筹城乡发展下的新农村。
在2010年12月16日举行的济南市新农村建设推进委员会成员(扩大)会议上,《“十二五”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建议》从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三化同步”的思路谋划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布局。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市初步拟定实施七大工程:加快农民增收工程、山区生态建设工程、重点城镇提升工程、新型社保覆盖工程、基础设施强化工程、产业体系振兴工程、乡村文明创建工程。
农民增收工程。突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快农民向非农业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000元。
山区生态建设工程。把南部生态保护区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验区,紧紧围绕生态保护和生态富民两大目标,通过高水平规划,以库区周边为核心启动区,以集中居住区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园区发展为载体,以恢复和保护生态为重点,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步伐,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
重点城镇提升工程。从济阳县、平阴县、商河县、章丘市4个县(市)中遴选4个经济基础好、集聚能力强、有条件优先发展和快速发展的中心城镇,制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到“十二五”末,镇区人口达到2万-3万人以上,打造1个在省内有影响的强镇,3个在全市有影响的强镇。
新型社保覆盖工程。在天桥区试点基础上,逐步将新农保制度在全市推进,“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全覆盖。
基础设施强化工程。全面启动中小河流治理,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我市流域面积超过200平方公里的17条河流治理任务;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生态建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标准。道路保通在“村村通”完工后,重点抓好管理养护,实现有路必养。
产业体系振兴工程。到2015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220万亩,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200家,实现年加工木材100万立方米,种植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乡村文明创建工程。到2012年底,全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规范建设达标率达100%,初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发展相适应的环卫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农村沼气用户保有量达到35万户以上,“三沼”综合利用面积达到30万亩;乡村文明争创中有50%以上文化广场达到市级文化广场标准。
“民生济南”
着力保障与改善
从今年1月1日起,新农保开始惠及全市农民,这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新农保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其中中央财政将对地方进行补助,并且直接补贴到农民头上。在章丘,明水街道办事处对每名参保人员每年给予70元补贴,而低保特困家庭则由办事处全额代缴每人每年100元的参保费,并给予每年每人70元补贴,达到了所有适龄参保人员最低都能享受每人每年200元的标准。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举措。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大力实施富民惠民战略,加强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公平正义。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富民惠民的首要目标,实施就业优先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扩大就业规模,优化就业结构。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按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特别要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发展,增加政府投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办学体制。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阳光民生救助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快市养老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完善由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等组成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根据中央安排,国家将连续3年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改造各类棚户区1000万套,力争使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以上。我市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公共租赁住房550万平方米、廉租房55万平方米、其他保障性住房6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3万套,提供廉租住房2000套。同时,继续落实好中央房地产调控政策,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重点发展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各类保障性住房,努力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2011年的曙光已经降临,又一个五年发展宏伟巨制开始描绘。
在伟大的开局之年,带着“十一五”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基础,抓住机遇、勇于变革,应对挑战、奋发有为,济南必将创造属于“十二五”的历史荣耀。
让我们一起迎接济南跨越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文章来自:
杭州货运,杭州物流-杭州创顺达物流有限公司,www.hz5656.com